近日,有媒体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济南趵突泉地下水位跌至27.69米,距离27.60米的红色警戒线不足十厘米。受持续干旱和春灌用水量增加等影响,趵突泉水位自今年2月底跌破28.00米的橙色警戒线以来,水位一路下跌,保泉形势严峻。
“泉城”济南素有“泉水甲天下”的美誉,辖区内分布有640多处名泉,历史上最著名的名泉有72处,其中尤以趵突泉最负盛名,每年都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赏泉。
近年来趵突泉水位暴跌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近日在趵突泉公园看到,趵突泉的三股泉水仅略高于水面喷涌,难见当年“趵突腾空”的奇景。
从去年秋季开始,济南遭遇长时间干旱。今年入春以来,受降水偏少、春灌用水增加等因素影响,趵突泉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
济南市城乡水务局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2月,趵突泉水位一直徘徊在28.00米上下,2月27日跌破橙色警戒线后3月以来水位持续下降,20天时间下跌超过20厘米,24日,尽管一场春雨湿了湿地皮,但干旱形式不改,趵突泉水位暴跌,距离27.60米的红色警戒线仅剩9厘米。
资料显示,1971年5月26日至6月10日,趵突泉出现有记录以来的首次季节性停喷,此后季节性停喷始终陪伴着“天下第一泉”,并曾出现过长达926天的停喷纪录。2003年9月6日,此前停喷548天的趵突泉再次复涌,至今已持续喷涌14年多,创下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喷涌时间最长的纪录。
为保证趵突泉持续喷涌,目前济南市正在积极采取回灌补源、节水保泉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地下水开采,延缓水位下降速度。
趵突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五龙潭。趵突泉面积达158亩,是以泉为主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特色园林、国家首批重点公园。趵突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济南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枚不胜数,尤以泺源堂、观澜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李苦禅纪念馆等景点最为人称道。
趵突泉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趵突泉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经科学检测,趵突泉泉水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是理想的天然饮用水,可以直接饮用。
“趵突腾空”为明清时济南八景之首。有“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誉。
2002年,有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早在2600年前的编年史《春秋》上就有“鲁桓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
趵突泉水分三股,昼夜喷涌,水盛时高达数尺。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趵突”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不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跃”之状、喷腾不息之势;同时又以“趵突”摹拟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
《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C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象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
趵突泉名列济南众泉之冠,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位于济南市历下区趵突泉公园内。趵突泉公园始建于1956年,其名胜古迹,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具有南北方园林艺术特点的最有代表性的山水园林之一。
趵突泉池中小泉众多,水泡如泄珠玑,有的簇簇,有的串串,飘飘悠悠。水中青藻浮动,锦鱼穿梭。冬季,水汽蒸腾,朦朦胧胧,妙不可言。池岸以石砌垒,四周近水楼台,与池相映;小桥回波,亭榭探水,曲廊蜿蜒;山石挺拔,绿荫轻荡。游人凭栏俯瞰,尽得水趣。泉畔还有许多名人题刻。此泉用来煮茶,味醇色鲜。游人常来此品茗,以助游兴。素有“不饮趵突泉水,空负济南游”之说。
趵突泉,济南的地标性景点,这里有多处天然泉水,不过可惜的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早已不似教科书中所写那样喷涌向上,不过隐隐的,还是能看见那三个最大的泉眼在源源不断的涌出水来。院子里还有其他泉眼,不过基本都看不见了。
老舍《趵突泉》曾这样写道:“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就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上下都是绿的,幽静极了。这水就是从趵突泉流出来的。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沿着小溪往南走,就来到趵突泉公园。一个开阔的泉池,差不多是见方的,占了大半个公园。池里的水清极了,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要是冬天来玩就更好了,池面腾起一片又白又轻的热气,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着,会把你引进一种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有的不断地冒泡,均匀的小气泡连成一串,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
有的要隔一会儿才冒出十来个气泡,只见气泡轻快地往上蹿,好像你追我赶似的。有的半天冒出一个气泡,那些气泡比较大,大多扁扁的,一边往上升一边摇晃,碰着水面就碎了。在阳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
所以趁着趵突泉还没有停喷,去山东看看让济南妩媚一半的趵突泉吧!
趵突泉主要景点
观澜亭
“槛泉亭”、明朝天顺五年(1641年),钦差内监韦、吴二人来济,乃于泉旁构亭(另说为巡抚胡缵宗建),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该亭原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形制考究,为历代文人称颂。宋代大文学家苏辙于熙宁六年(1073年)任齐洲掌书记,对济南名胜古迹咏吟甚多,其中咏《槛泉亭》一诗犹为著称。
柳絮泉
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李清照纪念堂之南,漱玉泉东侧,属于“趵突泉泉群”。据《历城县志》卷八“山水考·三”转引旧《志》记载,曰:“柳絮泉,在今线泉东南角,泉沫纷繁,如絮飞舞”,故名“柳絮”。
往昔,泉四周垂柳成荫。春日,岸上柳絮扬扬飞舞,水中泉沫翻动如絮,泉水与垂柳相映成趣,令人陶醉。明晏璧曾赋诗曰:“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冷冷。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诗中正是对此景色的赞咏。
该泉现泉池系于1956年新砌而成。泉池呈长方形,长3.5m,宽2.3米,深1.5米,池于1980年题写。泉边柳树成荫,池水清澈见底,长流不竭。水中游鱼可数。夏日乘凉观景,可谓佳境。
有诗云: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泠泠。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
金线泉
老金线泉,即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泉”之一的“金线泉”。它位于趵突泉东北侧,尚志堂与鱼展馆之间。泉池呈长方形,原长4丈,宽2丈。由于水面有一条游移飘动的水线波纹,映日凝望,宛如一条金光闪闪的金线浮于水面,故而得名。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石甃方池,广袤丈余,泉乱发其下,东注城濠中。澄澈见底,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辄不见,水止如故,天阴亦不见。”
明清时期,金线尚能清晰地见到,后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坏,水面亦随之缩小,水势减弱,金线则从此消失。1956年,趵突泉公园扩建时,在原金线泉东约20米处一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现了金线。于是人们便将这泉称为“金线泉”,并将清同治九年(1870)江苏吴兴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三字石刻移嵌在这泉的东壁上。而将原金线泉改称“老金线泉”,由济南书法家李仲余新题“老金线泉”(隶书)四字嵌刻于池壁。金线泉,泉池东西长2米,南北宽1米,池深1.2米,池壁及池周围栏杆均用精细的大理石砌成。有诗云:水纹浮绿影摇金,倒挽银河百尺深。中有锦鱼三十六,碧波荡漾任浮流。
漱玉泉
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南侧,属趵突泉泉群。“漱玉”一词源于《世说新语·排调》中的“漱石枕流”。漱玉泉泉池呈长方形,池长4.8米,宽3.1米,深2米。四周围以汉白玉栏杆。
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层叠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声,注入螺丝泉池中。明代诗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间瀑飞经琼,静日如闻漱玉声”的赞语。相传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传世之作《漱玉集》就此泉命名,这位词人的故居也在此称为“漱玉堂”。
有诗云:南泉漱玉派匡庐,应是云门瀑布余。月照波心清可鉴,岂无湘女解琼琚。
马跑泉
位于李清照纪念堂东侧的假山西北脚下,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有著录。泉池长12米,宽5.9米,为不规则形池。池壁由自然石砌垒,曲折参差。泉水汇流成溪,流入西泺河,形成山环水抱的形式。明代诗人晏璧在《七十二泉诗》中写了这么一句:马蹄踏破迸飞泉。这一句浓缩了一个悲壮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也正是马跑泉之名的来源。
相传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兵再度南侵围攻济南。时任济南知府的刘豫摄于敌威,企图降金,遭到部将关胜等人的强烈反对。关胜骁勇善战有万夫不挡之勇,曾经在金兵的重围中救出刘豫的儿子。金兵屡攻济南不下,便用各种手段向刘豫劝降。在金人的软硬兼施下,刘豫死心塌地的投降了敌人,并设计杀害关胜。他下令关胜出城作战,等他战的人困马乏欲拨马回城时,又下令关闭城门,还让城上守兵乱箭齐发。关胜身中数箭,眼睛也瞎了,仍坚持杀敌,誓死不降,最后壮烈牺牲。他的战马见主人被杀,痛悼主人,愤而刨地,硬在地上刨出一个大坑。坑中有泉水涌出,人们从此便把此泉称为马跑泉。
有诗云:马蹄踏破迸飞泉,流出齐城浅水边。八骏曾闻驰八极,百年几见海成田。
胜景坊
位于趵突泉公园东门口,其高7.5米,柱间总宽9.2米,两侧悬挑各1.5米,造型为“四柱三间冲天挑担式”。颜额磨光花岗石上刻有“趵突胜景”、“观澜知源”八个凹形鎏金大字,有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蒋维崧题书。
龟石
离开马跑泉及其附近的浅井泉,南向徐行,便看到有一座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迎面矗立。这座太湖石,名叫龟石,这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北园的别墅——云庄的遗物。据考,当时云庄中有秀石10块,称为“十友”,其中,龙、凤、龟、麟四大灵石尤为著名。到了明代以后分移到济南城中的皇亭、孔庙及趵突泉等地。
趵突泉原来还有一座麟石,“七七事变”时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炸毁了。四座灵石仅存的只有这一龟石。它是一座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约8吨。该石挺拔露骨,多空窍,筋络明显,多凹凸,具有太湖石品中的“皱、瘦、透、漏”的特点。
尚志堂
在趵突泉东北,为原尚志书院的一个院落。尚志书院,系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山东巡抚丁宝桢创办,就学者除学习儒学外,还学习天文、地舆、算数。该堂曾刊刻《十三经注疏》、《石徂徕来先生集》、王渔洋诗文著作等书籍,称尚志堂版,在国内享有盛誉。
泺源堂
此堂在趵突泉北岸,最早为娥姜祠或称娥英祠。这一组三进的建筑群,原是古代娥姜祠的旧址,原来奉祀的是大舜的妻子唐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大约在金元以后改为吕祖庙,曾供奉着宋代以后逐渐流行的道教新神吕洞宾。著名文学家曾巩在北宋熙宁年间(1072-1073)任齐州太守,在泺水建二堂,南堂临泺水之源,故称“泺源堂”。北堂南对历山,曰“历山堂”。
后来,金代元好问把“泺源”、“历山”二堂改成“吕公祠”。明朝,盐运使司张奎光、济南知府樊时英、历城县令吕黄钟又改祠为阁。此后,恢复原名“泺源堂”,至今。泺源堂,三间两层,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是一组较大的明清建筑。在泺源堂三进院落的墙壁上嵌着明清以来的文人的石刻,其中有理学大师、阳明学派的开创者王守仁的手迹。摩挲欣赏也可以增加游兴。
来鹤桥
此桥原为木桥,南北纵向,在趵突泉池东岸,望鹤亭西南侧。系由明万历年间历城知府张鹤鸣始建,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重修,清顺治年间监察史程公再次重修。均为木质,后改为平板石桥。1964年扩建趵突泉公园时,更换了石板。1975年,在桥体两侧设置雕花石栏。
蓬山旧迹坊
也称“来鹤坊”。在趵突泉东侧来鹤桥南端。为明朝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所建。是两柱一楼式,丹柱青瓦,斗拱承托,上饰吻兽。南北各悬“洞天福地”、“蓬莱旧迹”匾额。
观澜桥
在趵突泉西侧,位于娥英祠、通泺园之间。桥宽3米,长5米,呈弓型,系按民族风格建造,东西构架。因在桥上能观赏趵突泉水,故称观澜桥。
广会桥
在观澜桥北面约30米处,此桥在明刘敕《历乘》、《(崇祯)历城县志》均有记载。桥南墙壁上嵌同治四年的《重修广会桥碑记》,文中有“济南一名大板桥,桥南数千米为趵突泉。清山之泉均与北水会,每值夏秋之交,山水涨发,奔腾澎湃”的记载。
白雪楼
位于趵突泉的东南侧,为纪念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所建。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居士,历城人,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并写了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世人称为“三百年绝调”。著有《沧溟先生文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攀龙辞去陕西按察副使职东归,在历城王舍人庄之东鲍山下建楼,曰“白雪楼”。李攀龙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楼,亦曰“白雪楼”。
明万历年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敬仰李攀龙,出资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楼。1956年趵突泉扩建公园时,该楼因破烂不堪被拆除。1996年予以重建。
趵突泉门票价格
趵突泉门票价格为全票40元/人;观泉品茗夜广场门票为20元/人。
观赏趵突泉的最佳时间
观赏趵突泉的最佳时间在每年9月-11月。经过7、8月集中降水的补充后,济南市的地下水位会明显升高,市区内的泉水在秋季会有争相喷涌独特场面,因此去济南旅游的最佳时间是每年雨季后的秋天。
重庆中国青年旅行社官方网站:www.cqtrv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