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那一群麦田里的守望者
西藏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年楚河谷、拉萨河谷,都是盛产青稞的好地方。黄灿灿的青稞地里,聚集了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秋风吹过,麦浪翻滚。
青稞在藏语中称“耐”,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的主要食物之一。大片的青稞地,在高原的凉风下,那一株株细小的结穗青稞轻轻地随风摇摆,好似一片大海泛起层层浪花;那一望无际的青稞田是藏族人民织就的黄绿色地毯,是高原独特的风景线。
届时,当阳光洒满金黄色青稞田的时候,农民们要手持青稞穗围着农田转圈游行,唱起古老的丰收歌谣,感谢上天给人们带来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成。
在西藏,农业生产一部分采用机械收割,另一部分则采用最古老的人工收割。在高原割青稞是个劳动强度很大的活儿,多数家庭都是全家出动。除了帽子、口罩、手套全副武装,家里的女人还得为大家准备好饱腹的糌粑团和酥油茶,那可是劳动一天的最好保障。
成熟的青稞谦虚地垂下饱满的穗子,互相摩挲。金色的灰尘在田野上久久漂浮,即便戴了手套,收割者的双手仍难免被锋利的青稞芒扎伤。有时遇上高原雨季的末尾,天边黑云压住了滚烫的金边,暴雨将至,镰刀的锋刃变得更加匆忙和炽热,收割者更是无暇自顾。
间或,妇女带头唱起传统的藏族歌谣,虽然听不懂,但我想应该是跟青稞和收获有关。藏族有一则《青稞种子的来历》的神话,其中这样写道:“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顿顿还有青稞酒。人人感谢云雀鸟,万众珍爱青稞粒。”后来人们把它改编成歌谣,时常响彻在青稞田里,以表达他们对自然和这片土地的感激。
青稞收割后,要放到青稞架上晾晒,一直到打青稞。在过去,打青稞的工具是一粗一细两根长短不一的木棍。木棍的一端用麻绳拴在一起。粗的一根叫“打玛”,细的一根叫“打西”,是“一母一子”的意思。把架子上的青稞放下来之后,再把青稞穗一端折断,放在麦场中央,由2-4人围着打。
青稞作为高原主要农作物,被制成藏民族的日常饮食。炒熟的青稞磨成面粉,就是青稞炒面;加上酥油和奶茶拌出来就是酥油炒面,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糌粑”;青稞煮熟,晾去水汽后,与发酵曲粉搅合,封进木桶里,就酿出藏人最喜爱的饮料——青稞酒,这也是他们最熟悉的青稞味道之一。
西藏的味道,也是高原的味道,很大部分来自青稞的味道。也许对于很多藏族人来说,青稞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吧!
重庆中国青年旅行社官网www.cqtrv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