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中国传奇旅游模式改造的成功吗
然而随着丽江旅游的大热,外来涌入的经营者和旅游者渐渐给丽江熏上了铜臭气;浓重的商业气息,打乱了当地的文化和人文气质,古城那种淳朴浪漫,些许避世的气质慢慢在流逝。
如今再回头看,丽江旅游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迹,到后来的快速发展、风光一时无两,再到现在的有些落寞,在感慨的同时,背后的复杂原因更值得我们考究和深思。
大研古城的历史文脉赋予其别样风情
先要说明一下的是大家常说的丽江古城其实是由三个镇组成的: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只是白沙古镇虽说历史悠久,是宋元时代丽江的中心,然而明代之后就衰落边缘化了;束河古镇在丽江市郊区,之前只是一个小村庄,是04年新建好的仿古城镇,还要沉淀;而大研古镇在丽江市市府所在地古城区,也就是在市区,是最有名也是游客最多的地方,所以现在一般大家说的丽江古城就是大研古镇。
然而对古风的迷恋让我还是想要在文中称丽江古城为“大研”,好像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古镇的青石路上感知到过往商贩的热闹与忙碌。
没有历史文脉的城镇就没有生命力,大研古城之所以能吸引万千游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千年历史赋予其深厚的底蕴。而大研又位于玉龙雪山脚下,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一个节点,古时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大研变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别有风情的女子。
把丽江实际统治者木氏家族将统治中心由白沙搬到现在的狮子山视作起始点的话,大研古镇始建于宋末元初,也就是13世纪后期,到现在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大研古镇后又是明朝丽江军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其实自唐朝以来,丽江地区就有比较频繁的商旅活动,使得当地人丁兴旺,成为商旅重镇。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就曾写到大研古镇中木氏土司宫邸是“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城区则是“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当时大研古镇在明代有多么繁盛。
地理位置上,大研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多米的高原台地上,是滇、川、藏交界的交通要道,全城面积3.8平方公里,周围青山环绕,小河水潺潺穿城而过。也许古人们那时就畅想从空中俯瞰大研古城的样子,它就应该像一块上好的砚台,所以才称它为“大研”,即大砚的意思。
近20年,一拨又一拨的游人拖着行李箱走进这座雪山守护着的古城。只是随着不够合理的旅游开发,丽江背上了“过度商业化”的指责。
茶马古道“茶马”不再,历史犹存,文旅兴盛
讲大研的发展,还得要先了解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指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后可再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我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而大研就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货物中转集散地以及人员马匹修整的重要驿站。
现在丽江全县29万多人,包括纳西、汉、白、彝、苗、壮、回等10多个民族。其中,大研古城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纳西族占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在明亮的阳光下,还是会有步履稍有些蹒跚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缓慢却悠闲地踱着步。不过大批量外来的经营业主稀释了丽江古城中特有的古朴风貌,影响和改变了古城的软环境。
现在大研的很多古建也都被改造成酒吧和客栈,现代娱乐方式的侵入,给大研原本的淳朴与宁静增添了新的风情,也改变了古城的文化氛围。
没有城墙的大研古城,三山为屏、一川相连
大研古城依山而建,街巷依水流而设,街道用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下雨地不会泥、晴天也不会有浮尘,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环境相得益彰。
很独特的一点,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起城墙就象木字加框而成“困”,十分不吉利,城内也没有中规中矩的道路网;同时古城的布局体现了典型的纳西族聚落的传统空间理念:西枕狮子山,北依象山和金虹山,三山为屏,而东南朝向开阔的平野,呈现出“负阴抱阳”的理想格局。
古城的水系也别具风情,玉河在城区边界处被分为三股引入古城内部,然后再经多次匀水分流、作为生活用水贯穿整个城区,形成大小十几条水路,构成古城空间的基本骨架。数十条街巷与这些水路交叉或者并行,几千座民居建筑在纵横交错的水路和街巷系统中鳞次栉比,人工空间与自然空间的紧密融合,创造了建筑布局的自由性,空间结构的灵活性和街巷系统的有机性。
三河穿城,家家门前都有潺潺流水经过,静雅而充满灵气。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错落有致,而且依山傍水,整个自然环境和古城建筑完美结合,以自然为屏障,用山川河流来守卫古城的平静祥和。
重庆青年旅行国内跟团游推荐丽江旅游
重庆中国青年旅行社电话www.cqtrvl.com